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8-11-01来源:


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情况的报告

——20181030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政府副市长  吕  娜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实施食品安全法情况,请予审议。

《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修订实施后,市政府在中央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重大调整的背景下,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坚持一手抓日常监管、一手抓专项整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影响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守住了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底线,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现就市政府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漯河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名城,食品产业是支柱产业,食品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2.3%,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积淀发展,全市已拥有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7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11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35家、超50亿元企业3家,双汇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全市年产销肉制品680万吨、日产休闲食品3500吨,年加工转化粮食1200万吨,年加工饮料330万吨;形成了肉类、粮食加工、饮料、休闲食品、果蔬加工五大食品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食品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9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进驻世界500强食品企业15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56家。我市成为国家级食品安全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和河南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

一是农产品及食品检测体系日益健全。按照完善市级、健全县级、加强乡级检测机构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服务站为基础、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检测室为补充的四级检验检测体系。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具有承检土壤、肥料、农药、农残四个大类、80个参数、118个项目的能力,年检测各类样品4000多个,已建成24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服务站,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能力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国家肉制品检测中心和食品药品检测检验中心,形成了功能齐备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二是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稳步推进。作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我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漯河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计划》。通过积极推进,目前,追溯系统指挥大厅与中心机房已经建设完成,市级管理平台与中央管理平台成功对接,试点项目获得国家商务部好评,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多年改革发展,全市范围内建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消除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多部门监管盲区。同时,根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食安委成员单位,由过去的24个部门调整为29个部门,并对食安委成员单位职责进行了界定,出台了《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实施意见》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重要规范文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形成了运转有序、畅通高效的监管体系。

二、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严格党政同责。我市将保障食品安全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漯河市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市定民生实事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坚持食品安全工作与其他重点工作同决策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同评价,对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安排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食品安全形势和风险会商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风险、分析预警、注重预防,系统提升治理能力,有效堵塞食品安全监管盲点和漏洞。

(二)落实三大责任。一是属地管理责任。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和食安委成员单位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各县区政府与乡镇、街道办、重点食品企业签订责任状,科学划分监管事项,层层落实责任,完善属地管理责任与层级责任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确保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是部门监管责任。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科学制定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计划,在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标准制定、风险防控、日常监管、行刑衔接、信用建设、联合惩戒等方面,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健全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责任链条,突出由事后监管变事前防控,提高监管效能。三是企业主体责任。高规格召开全市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大会,要求食品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进货查验、出厂检验、不合格产品召回等食品安全制度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同时,扎实开展“双建”工作,在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建设透明车间,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通过抽查一批重点品种、深挖企业违法线索、约谈一批违规企业和负责人、整治一批突出问题、查处一批违法案件、公布一批黑名单、发布一批消费警示,形成制度,严格惩戒,着力构建系统性、多手段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其做法被省政府食安办评为全省唯一的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先进单位。

(三)打击违法犯罪。围绕社会关切、媒体关注、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近年来,针对“地沟油”、农产品种养殖、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畜禽水产品、桶装饮用水、农村集体聚餐、节日食品等重点环节和品种,相继开展60余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依法取缔食品生产经营的“黑工厂”、“黑作坊”和“黑窝点”,做到检查地域无盲区、检查环节无断层、检查品种无遗漏。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各有关单位在整治行动中累计出动执法人员万余人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912起,查获违法盐产品111.6吨,挖除私盐窝点8个,查处私自运盐车3辆,私屠乱宰窝点2个。在全省率先实施由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与市检察院行政执法监督处、市公安局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支队、市政府法制办四家单位组成的行刑衔接机制,形成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合力,查处了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2018年,市公安机关共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立案36起,刑事拘留10人,批准逮捕5人,取保候审3人、监视居住1人,捣毁涉嫌食品黑窝点2个,涉案金额500余万元。

(四)强化安全监管。一是强化农畜产品源头治理。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抽检常态化的要求,以蔬菜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场(小区)、水产养殖场为重点,推进种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目前,我市有34个种植业产品、6个水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21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58.6万亩,建立省市级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27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畜产品获证企业57家。二是加强生产经营监管。对开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把证照办理审核关,实行责任追究倒查机制。对小微企业、小经营店、小摊点严格按照河南省“三小”条例要求许可、管理、规范、提升。督促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完善保障体系。从抓教育、定制度、建设施、强追溯入手,细化责任清单,从生产环节确保安全。严格执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实行“一企一档”,做到企业底数清、产品种类清、原料来源清、产品数量清、销售对象清、票据存根清,确保进入市场出售的食品质量可靠、源头可溯、流向可查。实行食品生产经营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等级评定格次,确定检查频次,对检查检测的不合格食品,立即责令停售,进行妥善处理。三是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立餐饮服务食品监管信息档案,全面施行索证索票和量化分级评定,引导公众寻找“笑脸”就餐,监督引导餐饮服务单位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范经营。探索实施“幼儿园放心工程”、“养老院(福利院)平安工程”和“建筑工地清洁工程”,加大对“三大弱势群体”和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保障力度。加快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全市285家学校食堂和2450家餐饮单位已经实施明厨亮灶。四是严格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大力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进出口企业信誉记录制度。完善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提高不合格商品检出率、有害生物截获率、疫情疫病检出率、有毒有害物质检出率。依托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漯河查验区,加强进口肉类食品检测,确保进口肉类安全。

(五)完善保障体系。是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加强以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组织120余家食品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督促指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完善各类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信用档案,实施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组织食品企业在新闻媒体公开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依托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在全市设立3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按照《漯河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规程,健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信息直报制度,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及时高效处置食品安全事故。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监督作用。加强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引导商户依法生产经营,自觉维护公平有序的食品市场秩序。设立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制造、果蔬加工等专业委员会,推动食品安全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实行有奖举报制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六)强化宣传教育。在广大食品企业持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知识“五进”活动,教育食品从业人员增强知法、懂法、守法意识;连续6年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成功举办食品安全知识电视大赛,借力每年举办的食品博览会,普及推广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引导广大群众科学饮食、理性消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各类专业食品市场广泛宣传无公害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商户依法销售健康安全食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及时曝光各种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在全市积极营造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支持食品安全、人人共享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七)开展精准服务。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工作思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企业发展服务团”工作,各相关部门分别成立以主要领导为团长的企业发展服务团,分包帮扶企业,在企业项目审批、项目改造、标准制订、技术引进、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提供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做强做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健康发展。在食品许可过程中,实行“核前提醒制”、“核中会商制”、“证后承诺制”,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强、产品更新快的龙头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解决标准、工艺等技术问题,为企业上规模、增效益扫除障碍,帮助旺旺集团拿到全省第一张SC证书,集团总部追加漯河公司项目资金1亿元;为促进小微食品企业发展提升,定期组织小微企业走进知名企业开展观摩座谈,学经验、补短板、促提升;在涉及个别知名企业问题食品的召回上,反应及时、行动迅速、措施得力,避免了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发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发展的做法先后被新华社新华视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河南电视台等国家和省级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告,并被多家新闻媒体转载,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依法行政工作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风险高发和矛盾凸显的阶段特征仍然明显,监管工作也有不少不相适应、不到位的地方。

一是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加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环保攻坚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食品安全工作正处于问题多发、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刺激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隐患加大,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食品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虽然我市为食品生产、输出大市,但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态势明显,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整体不高,食品产业中数量众多的“小、散、乱、差”局面短时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三是公众科学消费理念仍有欠缺。社会公众合理饮食的科学消费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安全意识仍然薄弱,防范能力不强,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贪图便宜、买假用假现象还普遍存在,客观上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四是基层监管保障能力亟需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整合以来,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办公设施落后、检验设备不足、执法车辆缺乏、监管经费不足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基层所规范化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相比数量庞大的监管群体,监管执法力量相对薄弱,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同时,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与“互联网+”时代的监管需求还不相适应,影响了监管执法的效率。

四、下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食品安全工作将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全市“四三二一”工作大局,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严格落实“四个最严”,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助推产业健康发展,努力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明确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适应新体制、有效管用、覆盖面宽、约束严的制度体系;健全纵向顺畅、横向协调、高效有序、协同配合的运行体系。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充分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和食安办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督查考核作用,推动“党政同责”的落实。切实强化日常监管,增强和扩大监督抽查、市场巡查、执法抽验的频次和范围,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抓住食品安全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等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形成有力震慑,守住安全底线。健全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三是狠抓基础建设,提高监管保障能力。对照全国食品安全城市标准,加强基层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提升县、乡监管能力。大力实施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支满足新时期、新任务工作需求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

四是推进协同治理,巩固社会共治格局。强化企业主责意识,督促企业法人真正负起全面责任、主管人员真正负起直接责任、从业人员真正负起岗位责任。积极引导媒体媒介,加强正面宣传,强化舆情应对。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能力。落实举报奖励措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褒奖守信、惩戒失信。

五是寓服务于监管,助推产业健康发展。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企业发展需求,在政策、技术上加强指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漯河特色的食品行业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