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让“中国食品名城”的招牌更闪亮

时间:2013-02-01来源:

 


    ■史恩杰 徐书孟
    漯河是中国首家食品名城。在全国,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有5根来自漯河;在香港,漯河肉制品占全港供应量的1/4强;在河南,鲜冻猪肉出口漯河占90%以上。以漯河城市面积之小,却积聚起了畜牧业发展的强大能量,孕育出了双汇、南街村等一批著名食品企业。表象背后,是一段12年的监督接力,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发展变局。


围绕“农”宇    推动产业发展


    漯河市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区,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漯河的发展基础是农业,做大做强的突破口也在农业。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漯河市情和发展实际,不断加强对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谋划,综合采取多种监督手段,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200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初年,漯河市畜牧业面临国外产品冲击挑战与外向突破机遇的双重考验。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立博体育对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论证,出台决议,支持市政府及时启动了双汇产业化工程。这一工程的推出和实施,不仅开了以政府工程促动产业发展的先河,而且以其系统性、长效性的特点,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双汇产业化工程启动以后,基地建设、产业开发、服务体系等产业框架得到快速构建,群众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漯河市生猪存栏量、出栏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畜牧业分散经营比重较大、风险高、饲养方式落后,畜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为破解这些难题,2001年以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农村—线视察,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企业、养殖户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形成视察报告,进行专题审议,提出相关审议意见,并通过再审和票决,抓好审议意见的督办落实。“落实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严密的防疫网络”等审议意见的落实,较好地化解了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畜牧工作呈现出政策扶持不断强化、财政投入持续加大、工作机制日渐完善、目标考评严格实行的良性格局,产业发展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路子越走越扎实。
    2011年,漯河市畜牧业总产值由原来的不足20亿元提升到近8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不足30%到超过50%,支撑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今,在漯河的乡村沃野,畜牧业竞相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围绕“质”字  保障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2011年,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漯河考察双汇集团时,提出了“质量为根”的要求。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知,做强、做优畜产品加工行业,首要的问题是监督和支持政府保质量,保安全、保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2011年,“瘦肉精”事件突如其来,社会议论纷纷,企业忧心如焚。面对严峻形势,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雷建民主持召开主任会议,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部署监督工作措施。随后,常委会开展了集中视察和调研活动,组织多个视察小组,分别深入企业、农村,搜集和分析有关问题,加强督促和引导。常委会还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双汇产业化工程推进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痛定思痛,深入剖析根源,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把握住危机中蕴含的机遇。通过认真处理这一事件,推动了全市范围的排查、协调监管及系统整改,为漯河高质量建设食品名城提供了大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食品质量直接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督促政府加  强质量监管,人大使命如山,自2007年至今,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把食品质量监管方面的代表建议列为常委会督办的重点,  由常委会领导带队集中督办,听取办理结果报告,并进行满意度  测评。2010年,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2011年,对漯河市贯彻执行《畜牧法》、《河南省畜牧业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高密度、严要求、务实效的监督,有力地推进了全市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市政府把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纳入目标考评体系,
    不断完善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体系、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体系、乡镇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等,实观了从农田到车间再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管。
    重质量为产品赢得了市场,为发展带来了活力。作为肉制品行业的领航者,双汇集团采取了生猪在线头头检测、开放式办厂、大力发展上游养殖业上下联保等一系列措施,成功抵御住了“瘦肉精”事件的影响。
    如今,漯河食品叫响全国,已培育出全国食品百强企业4家,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类。质量漯河、品牌漯河的优势进一步突显,为漯河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围绕“转”宇  促进农民增收


    以人为本,为民,惠民。围绕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决议或审议意见,督促政府研究落实,做好以转促改、以转促进的各项工作。
    2004年,为解决纯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问题,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决议》,推动畜牧业由传统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加快转变。针对农田水利建设、林业生产、道路建设、沟渠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常委会及时提出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促进畜牧业发展环境由“脏乱差”向“整洁美”加快转变。针对秸秆焚烧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常委会及时作出关于禁烧秸秆的决议,促进畜牧养殖由单纯依靠粮食作物到青贮秸秆大量应用加快转变。针对种养业源头难监控、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常委会及时提出坚持关口前移抓源头管理的审议意见,引导生猪饲养模式由多类混杂向投资、建场、品种、饲料、防疫、管理、环控、屠宰“八统一”模式加快转变……
    善谋细划,转变方式促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综合环境的支撑和其他产业的联动,漯河畜牧业及食品产业的繁荣壮大,正是得益于良好的大环境和皮革、造纸等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近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以维护民利为重点,以求实求效为准则,围绕发展难题,精选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183项,作出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87个,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查处了一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全面推动了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管理手段、干部作风的深刻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民生的有力改善。
    转变带来的是沉甸甸的民生果实,是畜牧养殖户日渐鼓涨的钱袋子。2010年,漯河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2013元,比2002年增长253%。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结构性调整的新亮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产品的强势表现、养殖户的持续增收铸就了漯河市从昨天到今天的奋斗之路、崛起之路。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漯河在中原经济区中快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邵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