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时间:2018-04-28来源:


——2018年4月26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台账安排,3月中旬—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在常委会主任曹存正、副主任杜广全的带领下,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工作视察。

一、视察工作开展情况

视察组采取听汇报、学习考察、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先后听取了市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情况汇报;赴新乡、洛阳两市考察学习了两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深入舞阳县、郾城区等两县三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察看了双汇集团、曙光健士、恒瑞淀粉、三剑客、源隆生物、贾湖酒业、中大恒源等二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情况;分别组织召开了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科室负责人、高校科研技术人员、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研发人员等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有了较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认真探究。

二、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认真培育创新主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注重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中共漯河市委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漯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和奖励暂行办法》、《漯河市研发投入提升和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等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科技创新投入目标考核机制,制定了《漯河市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科技创新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二是加强载体建设。鼓励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重点提升技术转移、专业咨询和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能力,有效引进科技企业进场孵化。目前,全市共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5家,其中省级2家;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备案众创空间6家;培育星创天地4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6家;就业创业扶贫基地11家。三是推进协同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联系,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解决技术难题。目前,全市共有创新型科技团队26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已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家,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家,培育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家。四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不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其中国家级40家,市级9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8家,其中省级21家,市级37家;省级创新龙头企业1家,省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8家。

(二)高效农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作用不断增强。2017年,建立各类农作物高产示范及成果转化基地 13个,通过集成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等措施,大力示范推广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高油高产稳产芝麻新品种漯芝16号和漯芝19号选育及应用”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高产、矮秆、高出仁率花生新品种漯花1号的选育及应用”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2017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申报省级科技项目6项,获得河南省科普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14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出台了《漯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555沙澧英才引进”计划,印发了《漯河市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暂行办法》、《漯河市杰出人才评选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二是注重人才引进。通过对口服务、校(院)企(单位)合作、短期服务、长期聘用等方式,加大市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使用力度。先后引进了一批以“千人计划”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博士郭旻彤,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孙大帅博士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漯发展。

目前,我市新技术新产业显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52.2%;2018年1—2月,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3.8%。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42.1%。

三、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服务作用。但是,与周边兄弟地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我市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一)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对现有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在对新乡、洛阳两市科技创新工作考察时了解到:两市都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并落实了涉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引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视察中了解到:我市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大都转自上级,有漯河地域特色的政策较少、覆盖面较窄,对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也不够深入广泛,新闻媒体和官方网站对此类政策鲜有宣传,一些企业对支持企业研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支持激励作用。

(二)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支持效果不明显。虽然我市制定了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但落实不到位。自2015年起,我市将科技三项资金转化为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缺乏支持和鼓励;虽然设立了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但基金数量不大,而且使用量小,占比较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0.21亿元,占比2.41%,对于发挥驱动企业做大做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应有作用还有一定距离。视察中不少企业反映: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相比周边地市欠缺,对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不大,对科技研发人员的奖励机制不灵活等。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我市限额以上企业681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家,在全省227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不足2%,居于全省18个地市中第15位。二是研发投入少。近年来,企业的研发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占比较低。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为0.82%,低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2.5%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很多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而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未能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四)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仍待加强。一是高层次顶尖人才匮乏。我市科技人才总量偏小,且大多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领域,能够支撑我市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设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匮乏,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困难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问题;二是引才聚才平台不足。目前,我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也只有农科院一家,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还比较薄弱,与产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加之我市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偏少,科研人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比例较小,制约着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

四、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导战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地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切实增强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把创新放在核心和引领地位,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抢抓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要强化政策支撑。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结合我市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措施,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三是要注重政策宣传和落实。大力宣传、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企业成长为创造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大财政科技的投入与管理使用。要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逐年稳定增长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显著增长;要将财政科技经费重点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投入科技创新,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三是要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桥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转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发展。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要采取政策引导、主体培育、交流培训、创新引领、平台打造等方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二是要着力培育高成长型工业企业。高成长型工业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力军”,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压器”,是最有活力的经济群体,要精心选择、用心培育一批高成长型工业企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创新的领军者和风向标。三是要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就业的主渠道,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拓展中小微企业成长空间。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增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要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结合人才引进、留住难等问题和我市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要认真贯彻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要借鉴兄弟地市对科技创新作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办法,对科技成果完成人、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团队进行奖励,激励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安心科研。三是要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为科研人员创造利于发展的环境。四是要加大科普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技能培训,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全面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和职工职业技能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