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8-04-28来源:



2018426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科技局局长 袁国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为重点,以强化科技服务为载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创新型漯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积极成效。

——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研发投入提升和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创新政策环境。

——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全市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2017年,全市科技支出达4.13 亿元,同比增长2.12倍,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2.35%。三年来,市财政拿出3040万元资金对2015年以来符合奖励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秀创新型企业等进行了奖励。

——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积极谋划发展高技术产业,把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抓好培育工作,全市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2017年,我市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为历年最多的一次。

——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把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创新工作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培育和建设。全市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漯河农业科技园区被列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沙澧产业集聚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市第一家省级高新区。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专利导航工程、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2017年底,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854件,同比增长26%,专利授权量达1270件,同比增长44.5%,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9件。

——商业模式进一步创新。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全面启动跨境电商工作。东兴电商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8家企业获得“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2017年,我市国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00.21亿元,国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648.39万美元。

——创新成果进一步涌现。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研发活动,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胶管脉冲技术、天然色素工艺、变性淀粉技术、体外诊断试剂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倍佳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食品级润滑油(脂)国际双认证。

——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实施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贷款,帮助38家企业成功实施专利质押融资2.967亿元,贷款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发起设立2.5亿元规模的河南国新高技术服务产业创业投资基金;2017年,推动施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对企业研发进行后补助。

-——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7%。其中: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52.2%;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3.8%。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快科技计划改革。完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使用;制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研发投入提升和“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基础上,从政策上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目标考核机制,将财政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增速纳入县区年度目标考核。三是积极转变科技管理职能。探索使科技管理逐步从管理具体事务转向加强顶层设计、从“项目办”转向管战略、管宏观、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四是不断构建政策体系。近年来,先后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研发中心建设、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实施方案、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在构建制度体系的同时,全面贯彻好、落实好国家、省、市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真正把科技政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培育创新主体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分类指导,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符合我市产业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认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荐、复审和培训工作。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0家,其中国家级40家,市级9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8家,其中省级21家,市级37家;省级创新龙头企业1家,省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8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2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6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24家。二是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培育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统计、考核,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家及省重大工程、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提升我市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目前,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省科技厅注册数量已达到208家。三是加快建设企业研发平台。组建了企业研发平台建设辅导员队伍,加大对研发平台奖励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办法,筛选了一批研发活动开展较好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备选单位重点进行支持。漯河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通过专家组论证,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新组建我市食品安全大数据研究中心,并积极申报全省首家食品安全大数据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6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4家,市级103家。四是鼓励企业孵化平台建设。通过清理整顿和分类扶持,不断规范孵化园建设,积极鼓励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重点提升技术转移、专业咨询和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能力,有效引进科技企业进场孵化。目前,我市已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2家;备案众创空间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3家;培育星创天地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3家;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建成6家,市级就业创业扶贫基地11家。

(三)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出台了《中共漯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了《漯河市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暂行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出台了《漯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漯河市创新团队扶持培育办法(试行)》、《漯河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专项政策文件,优化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二是灵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实施“555沙澧英才引进”计划,探索实施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先后引进了一批以“千人计划”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博士郭旻彤,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孙大帅博士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漯发展。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27万人以上,其中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36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省管优秀专家13人、市级专家人才1100余人、在漯博士60余人。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型、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全市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26个,其中省级8个,市级18个;河南省院士工作站3家。双汇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新型香精制备与香气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市农科院完成的“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近三年,我市累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评选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61项。实施科技实用人才培育计划,依托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双十工程”,打造漯河职业技能教育品牌优势。完善科技实用人才培训制度,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启动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每年组织50名左右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沿海发达地区集中学习培训,到国有骨干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挂职锻炼。

(四)积极推进开放合作。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江南大学、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组织“走进中科院,直面科学家”漯河企业家高校行”“高校院所专家漯河行”主题活动,为科技专家与企业搭建有效平台,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合作交流。近三年,共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25次,解决技术难题36项。目前已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家,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家,培育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特别是2017年,我市科技开放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天然色素制备重点实验室获批了我市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倍佳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河南省液压软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我市首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五)强化科技服务能力。一是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全市创新资源,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动谋划、申报实施了一批推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项目。近三年,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4项,获资金支持2771万元。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通过开展产业集聚区专利消零行动,举办企业专利知识培训班等举措,全面做好企业专利申请指导,优化专利申请服务,提升专利工作质量。近三年来,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486件(其中发明专利692件),年均增长29.77%;授权专利3032件(其中发明专利219件),年均增长45.5%;加大专利执法力度,通过开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热线、开展多部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服务队等举措,进一步完善专利联合执法机制。2017年共受理案件81起,其中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0起,假冒专利案件71起。三是深入组织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温暖”活动。收集整理了与科技企业关联度较大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服务事项,编印《科技政策汇编》《科技创新服务指南》《科技扶贫政策汇编》《漯河创业优惠政策汇编》《漯河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汇编》等,免费向全市科技企业和相关服务单位发放; 2017年发放创业孵化基地奖补资金90万元,用于鼓励支持创业创新;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和“5.12”防震减灾宣传日活动中,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和各类技术培训服务。三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13500余人次,现场解答技术难题280多项,展出科普宣传展板203幅,发放宣传资料58500余份。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全市组织开展培训80期,培训社会各类人员3951人,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短板和弱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

(一)创新环境不优。鼓励创新创业的一些政策措施无论是力度还是与企业创新需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还不够强,在促进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空白。如缺乏国家部委层面的风险投资基金,整合利用国家和全省创新资源的能力还不够。缺乏对产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奖励,没有真正形成集聚创新资源的政策高地。

(二)创新主体不多。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70家,我市仅有40家,占比不足2%。主要原因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不包括食品产业,而食品产业又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导致我市在高企培育过程中数量较少、发展后劲不足。

(三)创新能力不足。我市没有国家级大院大所,仅有大专院校4所,科研单位1个,没有市级公共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较少,科研基础条件较为薄弱。2017年底,我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9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人才不足,我市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尤其欠缺。

(四)创新投入不够。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为0.82%,在全省排名第11位,低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从投入结构来看,政府资金占比较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0.21亿元,占比2.41%

四、下一步打算

(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其他省辖市相比,现有政策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对我市现有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增加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型科技团队、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奖励。通过政策引领,全面落实漯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适应形势发展,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基金,立足漯河实际,全面推行科技券制度。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进行补助,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和投资企业研发,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深化与商业银行战略合作,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项目引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给予优先支持。

(三)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围绕我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实施“小升高”培育工程、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每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打造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的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积极培育“双创”主体,广泛开展企业创新行动。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优化我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引进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开展区域特色明显、紧扣地方需求的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每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重点培育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升级为省级联盟。加快食品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漯河食品学院建立全市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支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漯河市休闲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全面提升食品产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落实《漯河市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整合优化各类人才项目,实施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培育计划和“555沙澧英才”引进计划等人才引进重大工程,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为企业科技创新集聚更多科技人才;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发展新型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发明创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六)开展知识产权提升行动。积极申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开展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等工作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建立快速授权通道,缩短授权时间。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要达到1800件。巩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果,召开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会,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全面对接,发挥专利引领作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七)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定出台《漯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各类科技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力争促成每个创新主体都分别与1家以上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企业开展“走进中科院、直面科学家”高端主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漯河市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八)强化科技服务。动员和组织全市科技管理系统力量,整合资源、市县联动,以全面落实政策、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服务、扩大开放合作为抓手,从现在起到2020年,选择200家企业,在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五大产业中开展科技创新提升行动。通过资源普查、政策宣讲、政企会商、建立平台、资源共享等形式,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精准服务,全面提升我市五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体现了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必将有力推动我市科技事业发展。我们将认真研究和落实市人大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正视差距,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加快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快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