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8-07-02来源:


关于全市乡村旅游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8628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旅游局局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乡村旅游工作情况,请予以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乡村旅游工作坚持从农村实际和乡村旅游市场出发,持续加大乡村旅游工作力度,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渠道,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我市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一)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各县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比较高,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规划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以西城区沙澧春天生态园为代表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以临颍绿汇农业有限公司、漯河神农部落葡萄大观园、龙城桃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农家乐,以郾城沙河湾农庄,花桂庄园、舞阳林下创意养生庄园等为代表的体验餐饮型休闲农庄,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源三河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贾湖遗址乡村田园综合体,召陵雪霁花海婚庆小镇、临颍漯宝庄园、胡桥村生态旅游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二)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参加了国家及省旅游、农业等部门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千千万万”旅游富民工程,全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旅游村、金牌农家乐、休闲农庄的申报评比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全国“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家,全国“万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0家,河南省乡村示范农庄3个,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4个。2015年、2017年我市共评选出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等17个漯河市乡村旅游暨美丽乡村,评选出郾城区花桂庄园等22个漯河市乡村旅游示范休闲农庄,充分发挥了乡村旅游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和休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品牌打造初显效应

我市以共产主义小社区南街村、沙澧春天生态园以及沙河湾农庄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已为广大游客所熟知。通过整合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裴城村、化身台兴国寺、孔沈邓村石磨庄园、沙河湾农庄、花桂庄园,沙澧春天生态园、沙河国家湿地公园、马湾水库、贾湖民俗村等,沿途设置20多块乡村旅游交通标识牌,开通了漯河市幸福乡村旅游1号线、2号线,得到了市民的好评。相继举办的龙城镇桃花节、草莓节、桃子采摘节、沙澧春天洋伞灯光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游客踏青赏花、采摘游玩。特色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成效明显,舞阳北舞渡胡辣汤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特色名优小吃”。我局牵头开展的“漯河礼物”评选活动,共有舞阳农民画、北舞渡定陵香桥头胡辣汤等35件(套)旅游商品荣获首届“漯河礼物”旅游商品荣誉称号。

(四)政府引导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漯河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漯政办〔2012113号)精神,对评为乡村旅游暨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休闲农庄、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进行奖励,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奖励力度,三年来共争取国家、省市级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补助奖励干河陈村、沙澧春天生态园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厕所建设项目资金800多万,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民参与的发展格局,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好,但仍处在低档开发、自我滚动发展、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周边地方相比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

(一)规划引导不力

尽管我市编制有漯河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中有关乡村旅游的发展导向不明,总体思路不清,定位不准,与当前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一些项目景点的布局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由于没有编制漯河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总体规划,行业引导未到位,我市乡村旅游基本处于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有的还在环保、消防、游览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

(二)配套功能不全

由于投入欠账,我市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比较滞后,离“吃住行游购娱”差距较大,除南街村、沙澧春天生态园、花桂庄园、沙河湾农庄等外,我市多数乡村旅游点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游客“回头率”不高,竞争力不够强。进乡村旅游点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旅游咨询、标识标牌、信息网络等旅游公共服务明显不足,餐饮客房设施条件、卫生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

(三)政策支持不力

我市在2012年出台了《漯河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设置了乡村旅游奖,但奖项比较单一,仅限于获得国家及省市荣誉给予一定的奖励,没有出台关于在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扶持乡村旅游的具体政策措施,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具体管理制度,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疏于管理,缺乏培训,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规划引导力度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市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修订完善出台《漯河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加大对发展乡村旅游在用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分类、分批、分级”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扶持资金,着力改善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服务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鼓励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乡村旅游项目,提升农业附加值和农民增收。

(三)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把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交通问题。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为游客提供直观、醒目、便捷、清晰的导识服务,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的水电、通讯、网络设施改造和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加强停车、厕所、住宿、购物、娱乐、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六小工程”推进力度,确保每个重点旅游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

(四)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要把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民宿在内的网上预定系统作为服务工程的重点,提升本地乡村旅游的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五)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坚持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围绕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完善旅游要素,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抓好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特色庄园、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和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民俗、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等产业,通过乡村旅游+文创+电商+养老+养生+体育+研发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每个县区每年要集中培育1-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稳步推进开源三河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贾湖遗址乡村田园综合体、召陵雪霁花海婚庆小镇、胡桥村生态旅游等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广大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

(六)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宣传促销

认真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纳入整体旅游促销计划。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发乡村旅游专刊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事,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引导旅行社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线路的推广,对组织游客来漯成效显著的旅行社进行奖励。举办好河上街庙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产品的市场形象。继续开发乡村旅游循环线路,按照“县支线、市环线、点相通、线连线”的建设目标,整合临颍境内乡村旅游资源,开通幸福乡村旅游3号线。

(七)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

以示范带动提品质,以标准管理促提升,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加大乡村旅游相关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加快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和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创建步伐,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动实现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示范休闲农庄评选活动,力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景点。

(八)培养乡村旅游人才

协调农业等部门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纳入计划,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特色村所在乡镇干部、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包括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内容。重点提升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户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及从业人员的培训,鼓励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