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8-29来源:


关于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827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为常委会审议提供依据和参考,8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成山带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调取数据、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期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发改委关于《纲要》中期实施情况的综合汇报;组织召开了由统计、工信、商务、财政、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卫健委、教育、经济开发区等12个部门参加的座谈会;赴临颍县听取相关汇报,组织有关部门座谈,并实地查看了部分工业、农业、城建、民生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纲要》中期实施情况

调研组认为,我市“十三五”规划实施三年多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全面推进“四城同建”,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平稳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态势。

(一)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十三五”规划纲要共确定四类29项指标,其中在13项约束性指标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浓度未达到省定指标;在16项预期性指标中,除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互联网普及率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外,其余指标已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

(二)财政收入增速总体平稳。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8.4亿元,占规划目标(100亿元)的88.4%;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7.5%,比全省平均水平(70.6%)高6.9个百分点。2016年—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11%12.3%6.9%年均增长9%,高于年均增长8%的规划目标。

(三)二三产业增加值逐步提高。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0:59.9:31.1,二、三产占比达到91%。一产占比降至个位数,三产占比较2015年底提高4.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1%,比2015年提高 1.7个百分点。

(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涉及民生福祉的7个指标进展良好,均超过预期进度。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提前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等指标完成规划目标的80%以上。

二、《纲要》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组认为,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增长动力不足,加之受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较大,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部分主要指标难以实现预期。“十三五”前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刚达到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7%,没有达到15%的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没有达到9%的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5%。受经济下行影响,上述三项主要指标与“十三五”规划目标有差距。

(二)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一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短缺、融资难、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招工难等诸多困难日趋严重,支柱型食品、造纸、盐化工等行业对税收的贡献难以较快提升,而新兴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税收优势尚待增强。二是上规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较少,支柱财源少,收入主要靠少数骨干企业支撑,税源单一的状况仍未转变。比如,2018年双汇集团缴纳市本级税费8.7 亿元,占市本级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25.4%三是落实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全市为企业和个人减免税收5.4亿元,市本级10户重点企业上缴地方部分税收较上年减少1.2亿元,同比下降13.9%,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6.2%,而三保经费以及城建、民生等刚性需求,给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鉴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据财政部门测算十三五时期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7%,完成8%的目标难度较大。

(三)经济转型效果有待提升,支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虽然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推进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实际成效并不理想。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仍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过多依赖于资金和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经济发展尚未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市食品产业一枝独秀,其它传统产业力量薄弱,新兴产业未成气候,多元支撑格局尚未取得大的进展。推动漯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缺乏,优质税源型企业少,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不足,产业层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截止2018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5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6.2%;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6%,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4%;营业收入占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实现利润占全市工业总利润数的62.5%,上缴税金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7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食品产业总量基数较大,同时受行业性质所限,未来几年实现较大增长的空间有限,而其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基础薄弱,总量较小,难以支撑全市经济较快发展。

(四)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总体来看,我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产业科技含量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0.7个百分点。我市科研投入力度不大,科研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核心竞争力弱,产品科技含量水平偏低。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5%;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仅占GDP比重为1.05%,低于全省1.4%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速0.1%左右,预计完成2%的“十三五”规划目标难度较大。

(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新兴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201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9.059.931.1,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突出,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1.114.1个百分点。近几年,服务业增速持续徘徊在9.3%左右,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许昌等市。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以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新兴现代服务业占比小、种类少、层次不高、发展不快。

(六)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纲要》实施三年多来,我市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水平和质量不高。止2018年底,我市城镇化率为52.47%,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1个百分点。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诸多困难,大量进城农民尚未真正融入城市。

(七)社会管理有待加强,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不大、历史欠账较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相当差距,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亟待加强和改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推进《纲要》实施的几点建议

从现在起到“十三五”末,是推动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夯实漯河长远发展的基础,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十三五”规划实施,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足,深入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全面推进“四城同建”,分析判断形势,在困境中抢抓有利机遇,在发展中完善工作思路,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目标、更高层次迈进。要坚持规划导向不动摇,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致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对部分运行情况不佳、完成难度较大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研究对策,制定有力措施,加强运行监控,倒排工作计划,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强工业。坚持“工业强基”战略不动摇,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持续推进转型发展攻坚,抢抓工业“三大改造”政策机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巩固食品产业主导地位和改造提升盐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医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目标,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多产业共同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园区的招商载体作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备足后劲。积极对接争取省“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政策,推进企业孵化器和“双创”平台打造,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解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优势,致力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紧紧围绕打造“豫中南商贸物流中心”这一总体目标,以临港产业园为核心,以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骨架,以专业物流园区为支撑,着力建设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按照优化提升存量物流资源为主、增量物流补短板为辅的思路,改造提升新建一批物流园区,推动物流空间布局规划落地实施,引导物流资源加快向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市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促进金融市场提质增效;加快制订完善金融业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产品、拓展业务,积极引进异地股份制银行来漯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发展壮大,不断规范发展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后备企业尽快上市,积极发展多元保险市场主体,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业大发展、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培育文化企业集团和知名文化品牌,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和新兴文化产业。完善休闲旅游服务功能和景区基础设施,推动一批景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着力发展信息传输、电子商务、中介咨询、会展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业发展质量,推动全市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要坚持科技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农业生产基础。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围绕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大力发展壮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高效蔬菜种植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培育壮大涉农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着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为农业增产增效提供可靠保障。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高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要完善城乡建设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用规划科学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和公共设施、环境建设。要严格执行既定规划,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严禁随意变更;严格控制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建设的容积率,以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把城市整体定位、重点区域、重点节点规划设计好,努力打造城市新亮点。二要加强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配套政策和工作制度,尽快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集中供热政策体系;着力打造高标准的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示范样板,按照“一区一特色”、“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高端设计,高端改造,打造特色,凸显亮点;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三要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路建设,打造内畅外联的交通网;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满足农村消费升级、产业发展需求和“煤改电”用电需求;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居民集中供水率,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精力用到谋民利、解民忧上,把更多财力投到民生改善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真正普惠于民、取信于民。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尽最大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成果、得到更大实惠。二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模式。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着力构建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基层聚焦整合。抓好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收集系统、人口信息交换处理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系统等,打造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综合支撑体系,实现社会的“智能”管理。三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信访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管理,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共同发展。

(五)坚持解放思想,深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坚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以提高效率、增强执行力为目标,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努力增强决策力、创新力、公信力和执行力,着力打造高效、廉洁、务实、为民的政府。二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要深化其它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财税金融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收费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等各类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