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对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工作评议调查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04-24来源:

关于对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工作评议调查情况的报告

——2021年10月28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第一评议询问调查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工作评议调查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评议询问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第一评议询问调查组在陈平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听取汇报、组织座谈、实地察看、反馈问题、督导检查等方式,对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确保了评议询问工作有序开展。三个部门对评议询问工作高度重视、全力配合、扎实部署,对照反馈的问题,主动认领、迅速整改,有力地促进了三个部门的作风转变和工作提质增效。

  一、市民政局

  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第十四次民政工作会议精神,面对工作领域宽、服务人群广等特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职,较好完成了儿童福利、兜底保障、“两委”换届、家庭收入核对等工作,努力实现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推动民生发展高质量。

  (一)工作开展情况

  1. 兜底保障作用持续发挥。积极发挥社会救助职能,连续5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保障人数逐年递增,农村低保对象已占农村常住人口的4%以上。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2020年为1.4万余名集中和分散特困人员发放供养资金1.006亿元。加大临时救助帮扶力度,三年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6万余人次,为因病、因灾、因疫等重大意外事故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发放救助金2152.5万元。落实重点人群救助政策,每年为全市6万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津贴资金5000余万元,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费800余万元,为近5万名重度或生活困难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3700余万元。

  2. 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全市1346个村(社区)“两委”换届,“一肩挑”比率达99.9%。编制并执行《市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村改居”“分并居”,新增社区68个,建成“一有九中心”标准化社区35个,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转型发展,建成市社工总站1个、县区分站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60个、村(社区)社工服务点23个,基层村(社区)的法治保障、文化引领、信息应用、矛盾化解、应急管理五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 未成年人权益有力保障。按照“适度普惠、分层推进、分类立标、分地立制、分标施保”的原则,加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全国试点市建设。采取养、治、教、康、置相结合的模式,探索“智慧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推进市儿童福利院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专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成立6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开展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等服务。广泛开展关爱儿童活动,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教师和儿童工作者累计开展各类关爱活动4万余次,开展乡村志愿教学活动190余场,开展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1283场。我市儿童福利工作两次在全省民政工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养老基础设施不足,民政事业“十三五”规划要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5至40张,目前我市仅为20张。养老机构覆盖面不广、服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养老服务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范围有限。养老服务力量薄弱,特别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紧缺。

  2. 殡葬改革举措不够扎实有力。公益性殡葬设施不够完善,殡葬服务水平不高且不规范,对农村火葬后入棺土葬占用耕地现象管理力度不大,对殡葬市场非法营销行为监管不到位。

  3. 民政政策宣传不广泛不深入。对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民政工作政策规定宣传不够有力,兼具地方特色的民政文化还未形成,宣传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兜底层,保基础”的核心要义,引领意识形态、反映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情、丰富群众生活、凝聚各方力量等作用发挥不足。民政政策宣讲内容不丰富、形式不灵活,深度不够、渠道有限,对社会关注的福利救助、居家养老等民政相关政策宣传不够及时,群众知晓率、理解度不够高。

  (三)意见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夕阳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引领,加大对老龄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开发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公共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探索“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发展路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层次多元、链条完善、内容丰富的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需求。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内容、标准和付费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提质升级,让广大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2. 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好殡葬用地各项政策。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原则,加强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和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整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提高殡葬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执法监管查处力度,打击封建迷信活动,从严管理农村乱葬、乱埋、修坟占地的行为,引导群众选择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促进殡葬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3. 进一步传播好民政声音,共享发展成果。培育以孝道文化、婚俗文化、地名文化、社区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政文化体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城乡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认识“兜底保障”的重大意义,精准解读各项民政政策,广泛开辟宣传渠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及时有效扩大各种社会福利的知晓度与覆盖面,使更多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近年来,市卫健委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依法履职,积极作为。疫情防控坚强有力,综合医改稳步推进,政务效能持续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复审,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开展情况

  1.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投用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市二院病房楼、市六院病房楼等一批重大卫生健康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广泛普及,建成41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综合防控有力,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学有效,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有序开展。

  2.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区域医疗中心联动格局,我市豫中南区域性医疗中心城市辐射力正在逐步提升。争取省级妇科、骨科、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河南省区域中医肛肠专科诊疗中心正在建设,建成生殖遗传、心血管治疗、儿童治疗、骨科创伤救治、脑卒中防治、呼吸与危重症、肿瘤治疗7个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康复治疗、中医治未病3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临颍、舞阳、郾城均建成医学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等8大中心。

  3. 健康服务品质持续提升。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郾城区沙北街道海河社区被评为全国老年友好社区,全市16所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建立了老年医学科。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9家二级以上医院、11所乡镇卫生院和282所村卫生室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分别达到同级标准,“两癌”“两筛”工作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表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通卡就医”,完成乡镇卫生院“云计算”系统迁云升级改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亟待加速。对全民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大,部分群众对重大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关于预防疾病、紧急救援、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漯河建设进程。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举债发展问题,医院高质量发展存在隐忧。市疾控中心业务楼规模与我市豫中南中心城市建设和疫情防控能力补短板强弱项要求不相适应。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仅为36.23%,远低于《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定的到2022年底达到80%以上的目标。

  3. 卫生健康队伍力量有待强化。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医疗行业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医学博士、博士后等领军型人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服务能力不高,全科医生缺乏、乡村医生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健康扶贫、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的实施。

  (三)意见建议

  1. 加快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夯实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根基。大力宣传实施健康漯河行动,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丰富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不断培育“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进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激发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动力。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夯实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前沿阵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公益性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深化医药制度改革,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的用药模式。

  3. 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增强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应急处置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筑牢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防线。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指导和服务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公立医院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六项投入,控制医院新增债务,化解现有债务。进一步加强对民营医院的协调引导,促其健康发展。加快提高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占比,2022年底达到省定目标。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进一步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市医疗保障局

  近年来,市医保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推改革、抓管理、优服务、兜底线,全民参保、医保扶贫、医保改革、基金监管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被确定为“两病”门诊用药保障省级示范城市。

  (一)工作开展情况

  1. 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和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现市域内基本政策、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经办管理等“六统一”。加大对医疗保障领域任务的创新,重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医保政策“百县千乡万村”宣传等省级试点工作,目前已实现了对18家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结算病例按DRG点数法(根据体征、病症、诊断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不同诊断组进行管理和医保支付的方法)实际付费,落地4批国家集中采购药品和1批省集中采购药品。初步形成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以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 医疗保障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不断增加门诊慢性病和重特大疾病病种保障种类,建立门诊特定药品制度,将57种治疗癌症等重特大疾病药品纳入医保门诊报销,减轻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待遇标准,由月支付限额20元/人提高到30元/人,支付比例由50%提高到60%。落实医保倾斜政策,今年以来惠及困难群众19.42万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2.5亿元。目前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35.26万人,常住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医保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

  3. 医保基金使用监管逐步规范。全面落实医保专项政策,及时调整医保支付范围,预付救治资金2290万元,确保了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落实医保费减缓政策,为1261家企业减征缓缴资金近8000万元,切实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全力保障疫苗费用,及时足额支付2.81亿元医保基金。连续开展“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专项整治年”活动,健全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推进信用监管,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累计查处定点医院、药店医保违规行为1043家次,拒付和追回医保基金4864.65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医保政策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医保正处于改革期,相关政策规定调整较为频繁,而医保基本政策公布和更新的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参保人员对现行医保的参保政策、经办程序、个人账户用途、报销范围及比例、结算明细等情况了解不多,对参保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有病参保、无病不保、年轻不保、年老参保的趋利选择性参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2. 基金监管使用亟待进一步科学规范。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市医保基金在监管和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医保定额付费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零售药店违规刷卡情况依然存在,个别医院套保骗保行为时有发生,DRG点数法医保支付方式还不够科学完善,距医保基金安全规范科学合理高效使用还有一定差距。

  3. 医保信息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居民医保信息系统、职工医保信息系统不统一,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数据传输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经常出现数据采集不全、数据提取难、提取数据误差大、数据分析难等问题,不能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应有支持,严重制约医保改革的推进和医疗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意见建议

  1. 进一步加大法规政策宣传力度。按照国家规定,建设完善医保政策信息公开平台,系统发布国家和省、市有关医保制度的基本文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医保分类报销政策等有关规定。探索实施医保结算系统结算过程清单打印,在定点医疗机构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牌),公布医保报销药品目录、价格、费用结算补助比例、医疗诊治程序、手续等医保工作公开措施,进一步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强化医保工作公开透明度,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2. 全面提高基金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按照《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要求,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依法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基金使用安全规范。深入研究分析医保基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医保定额付费政策,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认真做好医疗服务病种成本测算,增强DRG医保支付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发挥基金作用。

  3. 持续提升医保信息化服务能力。医保信息系统是医保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业务服务为中心,强化对医保数据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功能,推动我市数字化、智能化医保信息化建设工作,巩固和拓展“互联网+医保”在业务处理、监管监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为医保决策者、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畅通、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