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对市教育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乡村振兴局工作评议调查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04-24来源:

关于对市教育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乡村振兴局工作评议调查情况的报告

——2021年10月28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第三评议询问调查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市教育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乡村振兴局工作评议调查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评议询问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从8月份开始,第三评议询问调查组在周学功副主任的带领下,采取广泛动员、深入座谈、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形式,对3个部门接受评议询问工作进行了全过程指导督导,对3个部门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调查了解。3个部门对评议询问工作思想高度重视、组织严肃认真、推进扎实有序,及时成立迎评组织,详实制定迎评方案,并按要求深入开展自查,全力配合专项调查,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制定整改方案,列出整改台账,明确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领导、责任科室,持续抓好整改落实,有力推动了部门作风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

  一、市教育局

  近年来,市教育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教育方针,以及国家、省、市教育工作大会精神,致力推动全市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1. 基础建设持续优化。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在全省教育系统宣传推广。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经典诵读”全国闻名。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78所,民办幼儿园普惠性覆盖率达80.28%,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近三年,先后投资3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增加学位3.8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深入实施教育扶贫,2020年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全省第一,典型事迹入选教育部《国家资助托起大国小匠》名录。深入贯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漯河小学、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严格落实“九到位”复学方案,实现了“安全开学”和“开学安全”。

  2. 教师队伍持续加强。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学校校长(园长)、书记履职目标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提升教师待遇水平。制定出台《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指导意见》,开展“县管校聘”试点改革。成立学科工作室,积极开展听课、评课、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共同研修进步。加大教师招聘,仅2020年,就招聘特岗教师190名、中小学教师847名;强化业务培训,先后组织218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专业科目培训;注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育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结合全市“百千万”人才计划,研究制定《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大力招引省级名师、名班主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3.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强校带动,分层次分类别打造35个教育集团,推动形成了优质教育集群。深入贯彻国家“双减”政策,组织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整治,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五个“加法”落实“双减”提质量》等经验做法被省教育厅作为典型案例推荐至国家教育部。围绕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以实施高效课堂为抓手,开展多样化教学实践,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持续增加。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临颍职教中心等5所中等职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漯河医专等6所高职高专被确定为省“双高”院校,食品职院升本工作纳入省教育厅“十四五”规划项目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均衡发展不够全面。市区重点学校“择校热”现象依然突出,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生源不足。对学校违规招生监管不力,部分学校存在跨片区争生源现象。对公立学校支持较多,对民办学校关注不够,一般性高中与省示范高中差距较大。

  2. 素质教育推进不够有力。应试教育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品德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关注不够、下功夫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双减”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不够精准彻底,部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仍在进行,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和私自开设补习班等现象依然存在,课后延时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三)意见建议

  1. 进一步强化基础建设,致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人民群众“上好学”利益诉求,持续优化教育布局,着力补齐校际短板,全面加强各学校教育教学硬件建设;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持续拓展结对帮扶路径渠道,探索实行教师队伍轮岗交流,切实提升各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加大监管处罚力度,严查重罚跨片区争生源等扰乱正常招生秩序行为,进而有效解决市区重点学校“择校热”、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不愿待”等问题。注重多样化办学模式培育,加大对非重点高中和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

  2. 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致力推动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开展。聚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五育并举,持续加强对学生体育、卫生、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理能力。持续深化学生学习成绩等级评定工作,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

  3.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致力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聚焦政策落实效果提升,按照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联合执法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体系,彻底整治违规校外培训现象,不断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注重师德师风教育,严惩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行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高质量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坚持学校为主、公益惠民,进一步规范完善学校延时服务,持续提升延时服务质量。

  二、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近年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省、市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断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较好发挥了职能作用。

  (一)工作开展情况

  1. 粮食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深入贯彻坚持“三链同构”着力打造完善丰满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工作部署、支持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进“三链同构”若干措施,精心指导粮食行业发展,构建了链条完整、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粮食流通体系。2019年,全国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荣获全国唯一“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称号。先后争取各类资金3681万元支持涉粮企业发展,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31个、粮食质检体系项目3个。“中国粮谷”项目落地实施,我市与河南工业大学签订“1+3+N”合作协议。

  2. 粮食安全保障更加牢靠。切实加大调控能力建设,积极做好夏粮收购工作,在今年没有启动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的情况下,累计收购小麦45.6万吨,同比增加6839吨。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政策性粮食库存258万吨、市级储备油1200吨,建立国家、省、市粮油价格监测直报点19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95个,我市粮食库存总量处于历史高位、总体平稳。全市被授予“中国好粮油”企业1家、“河南好粮油”企业7家,临颍县荣获“河南好粮油示范县”称号,南街村集团荣获“省级示范企业”称号。

  3. 物资储备基础不断夯实。制定下发《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实施方案》,完成救灾物资储备库和防汛物资库接收工作,配齐物资储备必要设施,健全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物资储备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严格落实储备调用程序,及时调整补充救援救灾物资,确保收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储备市级救灾物资近50个品种760余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需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牵头部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新修订实施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缺乏深入系统的宣传解读,不利于粮食从业企业和执法人员贯彻执行。对粮食收储行业监管、执法不够严格,部分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运输、储存环节存在粮食安全和原粮卫生问题。

  2.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够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负债数额较大、包袱沉重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长远发展。

  3. 联合体作用需进一步发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刚刚起步,基础不够牢固,发展不够平衡,部分联合体内成员之间连接不紧密,有的联合体运行质量不高,对此缺乏有效指导和引导。

  (三)意见建议

  1. 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主业主责,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发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牵头部门作用,加快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安全保障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普法教育,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提升粮食行政执法水平。强化全链条粮油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以市级为支撑、县级为基础、企业为补充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严把粮食收购和出库质量关,加大粮食收购、库存粮食和“放心粮油”质量监管和检测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 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内生动力。重点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各类遗留问题,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确保国有粮食企业平稳健康运营。继续紧盯上级政策支持,做好项目动态储备,抓牢“中国粮谷”项目落地契机,谋划推进一批“中国好粮油”“河南好粮油”项目。

  3. 进一步发挥联合体作用。聚焦“粮”“食”深度融合,鼓励引导良种培育、农技服务、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种经营主体加入联合体,进一步扩大联合体覆盖范围,共建共享联合体品牌,壮大经营规模,提升影响力、带动力;指导完善联合体建立健全内部组织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联合体成员加强有效协作、同心协力发展,提升联合体综合实力。

  三、市乡村振兴局

  今年6月,原市扶贫办正式更名为市乡村振兴局。近年来,市乡村振兴局(原市扶贫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工作开展情况

  1. 脱贫攻坚圆满收关。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形成了各方联动、精准施策、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坚持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扶贫项目,支持和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做到了外在“输血”与自我“造血”有机统一。我市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定减贫目标,连续4年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位居全省优秀等次,先后荣获省级奖励资金9850万元,“三社联保六个一批”兜底政策落实经验做法被省委政研室《调查研究》刊发,舞阳县成为全省第一个脱贫的省级贫困县。2020年底,全市16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6万户1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脱贫退出。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制定下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清单》,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三抓”联动促“三增”经验做法被省乡村振兴局作为典型案例报送国家乡村振兴局。围绕防止返贫致贫,制定出台《加强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分类监测帮扶指导意见》,建立“三三制”工作制度,实施动态化监测管理,全市“三类人群”监测帮扶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空白村”实现“清零”。围绕促进群众增收,强化产业带动,研究制定《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指导意见》,大力推进“6+8+4”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消费驱动,布设消费帮扶专柜219个,全省第三;突出就业推动,扎实开展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岗就业,全市脱贫人口通过各类公益性岗位就业9622人、增幅全省第一。探索实行“3+2”项目联动管理办法,今年全市共投资1.78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71个,可带动1.86万脱贫户6.1万人增收。

  3.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研究制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着力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来,致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我市经验做法多次被《河南日报》《河南乡村振兴手机报》等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先后组织业务培训17期7000余人次,部门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持续提升。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今年以来,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项目开工率100%、全省第一,各级衔接资金支出进度66.03%、全省第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需不断加力。虽然建立了防返贫监测体制机制,但对“三类人群”动态监测不够精准,一些脱贫群众收入仍然较低,还有部分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部分扶贫车间生产经营不畅,存在闲置现象;部分扶贫项目小而散,带动能力较弱。

  2. 谋划推动乡村振兴还需更加有力。对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和实施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研究谋划还不够深、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在整合资源助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不够,部分村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 脱贫村和面上村发展还需均衡给力。脱贫攻坚期内,自上而下对贫困村投入较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情况改善很大,但对面上村投入相对较少,部分面上村基础条件不如脱贫村。

  (三)意见建议

  1.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健全完善“三类人群”快速发现和积极响应机制,确保做到全覆盖、零差错,分层分类做好应急救助帮扶工作。进一步发挥产业、金融、就业、消费等帮扶政策优势,持续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群众收入。持续加大对扶贫车间、扶贫项目运营管理情况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考评,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引智引力,助推其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 扎实谋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加强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宣传贯彻,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进一步思考谋划各项工作;持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沟通衔接,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一村一品,注重因地制宜,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切实促进产业融合,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3. 统筹推进脱贫村和面上村均衡发展。在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村各项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对面上村的关注程度,在项目安排、产业布局等方面与脱贫村同安排、同推进、同考核,推动面上村和脱贫村同步发展、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