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体育

图片

关于我市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视察报告

时间:2022-05-20来源:

  关于我市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2年5月19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和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2021年度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4—5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坤炎带领视察组,采取调阅资料、实地察看、座谈了解等形式,开展了深入视察。通过广泛调阅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环保工作资料,实地赴姬石镇、市医废处置中心、青龙河湿地公园、恒锐汽车集中喷涂中心等点位认真察看,深入听取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环保工作汇报,视察组一致认为:202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环保工作各项决策部署,以中央生态环保督查活动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扛稳环境保护责任,较好完成了省定各项环保目标任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优化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1年度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一)在大气环境方面: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非化石能耗占比提升至14%,全年争取风电规模指标30万千瓦,发展光伏用户2492户,并网容量5.2万千瓦。全市地热供暖77万平方米,超出省定清洁取暖目标12万平方米。新建乡村燃气管网30公里,新增乡村天然气用户7162户,农村清洁取暖率已超过50%。深入谋划节能环保项目。全年共谋划各类绿色环保项目336个,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12个项目进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全年累计申报中央项目资金5798.75万元。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38,同比改善5.6%;三项考核指标保持“两降一升”。其中,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均优于省定目标4微克;全年优良天数260天,提前10天、超省定目标6天完成任务。臭氧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臭氧浓度显著降低,臭氧超标天数27天、低于省定目标9天。

  (二)在水环境方面:强化水环境整治。全市8条国、省控河流水质达标率100%,沙河、颍河、黑河、汾河、清潩河、澧河6条国控河流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三里河、唐江河2条省控河流达到省定地表水Ⅳ类。73个国、省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已完成70个,位居全省前列;《郾城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纳入中央项目库,总投资4162.5万元,第一期中央资金1703万元已下拨我市,涉及18个行政村,受益人口30426人;《漯河市黑臭水体污染防治条例》是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第一部针对黑臭水体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澧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率100%,“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划定保护区。深化水资源利用。全年用水量5.18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6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9.23立方米,全部达到考核指标;全年共协调上游水库向沙澧河调水、补水1.47亿立方米,有力保证了我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

  (三)在土壤环境方面:防治成效保持领先。圆满完成省下达土壤污染防治约束性目标任务,重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得到严格控制,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使用率保持在96%以上、农膜回收率96.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7%,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全省“三秋”可燃物禁烧工作会议上,我市作典型发言。全年累计规范化收处医疗废物1542.9吨,安全转移率和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并在全省率先覆盖到村级卫生室。废物再利用实现新突破。投资7.86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1500吨,年发电量可达2.3亿度以上,有效避免了垃圾围城,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传统填埋到焚烧发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住建部对全国370多个地级市2021年度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中,我市排名第42位、全省第1。

  (四)在其他环境方面:居民日常生活更加静谧。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92.2%,高于全省19.7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达标率98.8%,全省第1。周边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城市生态系统内涵进一步丰富,林水结合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生态水系初具雏形,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11平方米。2021年,我市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各类环境安全风险平稳可控。中央第五环保督查组向我市交办群众举报件数量全省倒数第3,并在全省率先全部办结“清零”。

  二、存在问题

  通过视察发现,虽然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盼越来越高,中央、省委和市委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绿色发展理念仍需强化。人人参与污染防治的氛围还不够浓。比如,除试点区域外,居民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仍然较低;基层组织日常环境监管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网格化精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履行环境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认识还不够深。比如,部分企业尤其是小散乱污企业重效益、轻环保思想依然存在,对污染治理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投入资金较少,偷排漏排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餐饮企业存在油烟净化设备与所经营规模不相匹配、油烟净化装置未定期清洗、餐厨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环保综合监管意识还不够强。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聚焦各自环保职责开展工作较多,统筹协调、配合联动不够。

  (二)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较大。新能源占比依然较低,对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依赖性仍然较强。“公铁水”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运输结构偏重“公路”现象依然突出,特别是我市作为豫中南物流业集散聚集地,大量过境车辆尤其是柴油货车的通过,对空气影响很大。农村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比如,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没有市级资金投入;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垃圾清运不够及时;一些规模养殖户污染防治设施不健全,畜禽粪便处理能力较差。加之农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转变缓慢,对产生的垃圾、污水担责付费意识欠缺,进一步加重了治理难度。

  (三)治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服务保障还不够坚实有力。环保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上缺少行之有效的举措和装备,环境信息化建设、管理、数据共享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比如,城区环卫车辆老旧、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更新换代步伐缓慢;智能化环境监管系统网络覆盖面小、监控点位少、数据孤岛多。循环利用还不够充分高效。比如,非常规水利用率偏低,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餐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尚未启动建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末端处理效果;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率虽然已达到目标要求,但再利用少,不利于工作长效推进。

  三、工作建议

  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地方经济永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针对存在问题,视察组建议:

  一要保持攻坚定力,坚定工作信心。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污染防治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理念,保持攻坚态势,坚定必胜信心,努力以更强的意志、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做“显绩”,还要甘做“潜绩”,咬定既定目标,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积极支持环境建设、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美丽生态漯河建设齐头并进、互促互进。特别是针对突发疫情给我市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在认真执行环保各项硬性标准不降低、攻坚步伐不停顿的基础上,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为企业纾困解难的相关要求,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二要突出重点难点,狠抓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紧盯目标、着眼长远,聚焦职责范围内环保领域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产业、能源、用地、交通运输“四大结构”调整。尤其要统筹考虑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环境容量等因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切实打好“减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组合拳,不断提升新能源占比;加快推进我市“双十字”铁路骨架网、“井字型”高速公路网和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尽快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紧盯环保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尽快补齐建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运、土壤污染防治等领域短板弱项,加快环卫车辆更新换代和老旧环卫设施升级改造。要始终保持铁腕治污高压态势,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偷排漏排等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增强小散乱污、餐饮油烟等整治强化,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和个人,切实提高环保案件办理效率和透明度,不断巩固治理成果,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同时,要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时序安排,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和管道连接贯通,确保其早日发挥最大效益。持续加大废物再利用工作,探索创新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处置、中水和中泥利用模式,加快餐厨垃圾干湿分离和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步伐。

  三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工作实效。要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长效机制,大力吸引、培育一批环保专业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快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保人才队伍。要按照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不同层级工作职责,综合考虑所辖面积、人口、监管企业数量等因素,建立健全同实际工作相匹配的运行机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和监管监测装备。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对照各自职责,找准职能定位,认真完善落实部门生态环保责任清单,推动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严格按照“管发展的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的必须管环保、管行业的必须管环保”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高效、运行流畅的环境治理协调机制和联动执法机制,形成分工清晰、环环相扣的“责任链”。要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引进行之有效的绿色低碳应用技术,力争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在过程中强化治理,在末端上加强监控;加快推进环保领域信息化、法治化建设,广泛开展多污染物协调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